( 2013 0421 )
得忌利士洋行 Douglas Lapraik & Co. 是神ちゃん指定要來的古蹟景點
由於曾經在這裡念書 所以淡水可算是過去回憶中的第二家
好久沒有回來的小城鎮 除了人事全非之外景物也沒有所謂依舊了..
原本還想抱怨淡水氣候總是這樣任性與捉摸不定 但這大概是唯一不變的地方吧
不過卻也因冷冷帶著雨的天氣 假期裡的淡水沒有人擠人 兩人靜步在老街中
還算輕鬆自在帶著小浪漫 也算是件幸運的事嘍~❤
淡水中正路老街末段舊稱「烽火段」,多數來到淡水老街的人們只逛了前段而乎略尾端
這裡早年因河水深度足以停泊大型船隻,且靠近東側漢人街市產業運輸補給較為便利
於是成為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後非常重要的港埠區域,而「得忌利士洋行」就坐落此區
「得忌利士洋行」從西元1870年代興建至今已逾140餘年 保存記錄了老建築原有
的歲月痕跡,於民國98年由文化局指定為新北市紀念性建物。
依相關歷史文獻及專家學者研究,這兩棟建築所在位置當時為鄰近德記洋行
(Tait & Co.)的「道格拉斯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清末文獻檔案稱
「得忌利士洋行」目前依當時空間使用功能,前棟定名為「第一檢查場」
● 關於第一檢查場:
建築物為面寬五開間的一層樓磚石砌構造,屋面鋪傳統仰合瓦,其主要結構可分為正立
面的磚連拱、兩側石砌山牆,以及位於內部的西式木構架拱等三大部份,其中磚連拱結
構包括樑柱構架及拱兩部分,兩側山牆屬承重牆系統,木構架拱則為山形構架與木拱的
組合,各有不同。其中西式風味之木架構拱,為目前全臺僅見,更具特色。
※ 引申閱讀:「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開幕
後棟定名為「輸入品倉庫」
● 關於輸入品倉庫
建築物則為矩形的廣間型建築,結構主體由屋架、柱、牆體以及基礎所構成,後期在
北面增建許多空間,增建空間連結北方的古蹟「日商中野宅」。屋架由特殊形式之中
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組成,是支撐屋頂載重作用之主要構架,東西兩面山牆與北面牆
體為斗砌磚牆,南面牆面由九個磚拱牆組成。
※ 引申閱讀:「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開幕
得忌利士洋行其他洋行不同之處,除具本身備一般洋行的貿易功能之外,航運更是其
主要業務。曾經寡占台灣航路數十年,是淡水開港後洋行貿易蓬勃發展的見證,同時
也曾經在台灣史上幾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留下痕跡,包括了馬偕博士來臺、清法戰爭
台灣民主國成立等..
※ 引申閱讀:
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得忌利士洋行」與您見面
這幢別具歷史意義的紀念性建物「得忌利士洋行」於2013年3月完成建物復舊
在3月30日正式開幕啟用。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得忌利士洋行」的歷史意義
目前於前棟「第一檢查場」舉辦「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將呈現該洋行的發展及淡水開港的時空背景,全區共分為「華洋交會下的淡水」
「洋行發展史與建築」、「文化資產與再利用」等3大展區, 12個系列主題來加以呈現
※ 詳細請參考特展概念DM
入口處有紀念章的 蓋章處 有收集的朋友不要忘了帶小本本前往!
{ 華洋交會下的淡水 }
※ 華洋交會的東亞海運
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展開,16世紀自歐洲渡海東來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海權國家
開始與東亞文明各國直接交流。帶來農作物、地方物產、手工藝品、兵器以及商旅與
傳教士,也相當程度影響了當時東亞各國的知識視野、人民生活、城市發展、戰爭型態
與商貿行為。
台灣由於其地理位置恰在東亞海運上的樞紐,迅遬躍升為西方強權國家前往中國與日本
從事貿易的灘頭堡,南台灣的荷蘭、北台灣的西班牙均在台建立海上貿易網中的重要據點
今日的淡水碼頭在百多年前可曾是北台灣最大的國際通商口岸!
( 以上內文部份摘自特展資料 )
右邊透明小櫥窗展示戎克船(中式帆船)、大明運船 ( 近代台灣海運發展 )
左邊展示航行於淡水河的傳統小舢舨船 (旁放著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滬尾開港與烽火段居留地
1860年 (清咸豐10年) 淡水正式開港不久,英國領事館正式設在淡水。
當年所謂的「滬尾港」包括淡水河沿岸各地,實際商區則在大稻埕、艋舺等地
由於外國人的風俗、衛生、生活習慣不同。避免相互干涉,於是在漢人市街以外的淡水
(烽火段等地區) 設置所謂「居留地」也就是今日淡水中正老街末段,當時為通商口岸後
非常重要的港埠區域。
當年外國官吏、傳教士及商人的居留地。可以居住、進行貿易、租賃家屋外,還可租借
土地建造公司、倉庫、禮拜堂、醫院、墳墓等設施。也因此洋人在淡水設立商埠、領事館
及洋行(出入口貿易商行)到後期商業主力逐漸由原本的「郊商船頭行」轉移至「洋行」
( 以上內文部份摘自特展資料 )
※ 清末五大洋行
嘉慶至道光年間,依經濟重心為序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稱呼台南、中部之海港鹿港
以及北台灣淡水河流域艋舺,形成台灣地區三個重要的貿易港市。其中台南「安平」
是台灣史上開發最早的港口。
1864年(同治3年)安平開埠,外商、洋行林立。以英商「德記」、「怡記」、「和記」
美商「唻記」、德商「東興」等,合稱是安平五大洋行。
( 以上內文部份摘自特展資料 )
{ 洋行發展史與建築 }
牆面記有洋行的歷史簡介:
怡和洋行(1832 年)、德記洋行(1850年) 、美利士洋行(1865年)
寶順洋行(1866年)、和記洋行( 1867年)
此處展區有著馬偕肖像照(1844-1901)以及馬偕初抵滬尾交通工具
1872年(清同治11年)3月9日,馬偕博士乘坐英商得忌利士洋行所屬的「海龍號」輪船
來到淡水,成為北台灣第一位既是傳教士又是牙醫的外國人。
另一邊為得忌利士洋行有關的歷史故事:
得忌利士洋行從1870年至今已逾140餘年,不僅活生生保存紀錄老建築原有的硬體
空間的歲月痕跡外,更難得的是本建築物在這百多年的歷史歲月中,也見證了許多台灣
史上重要的「人事時地物」。
( 以上內文部份摘自特展資料 )
得忌利士洋行的創設與經營:
英商道格拉斯-林柏(1818~1869) 肖像照與簡介說明
滬尾港埠洋行的日常生活 : 書籍的展示
此處還有一些洋行的旗幟但後來發現怎麼沒有拍到.. @”@
1895年台灣民主國之寶印
緊接著可看到臺灣民主國的黃虎旗及唐景崧肖像照與簡介
藉由有聲書的展示手法呈現曾與得忌利士洋行曾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
有聲書做的身歷其境 除了人聲外為故事添加臨場感的配樂
耳朵聽著搭配著刊版上的文字 讓參觀者更容易對故事的吸收
經歷數個時代變遷與改建,建物本身保留著不同時期、需求、使用方式之建築斷層堆疊可
看出不同年代與不同層次材料所構成的工法、技術,從歷史的價值來看「得忌利士洋行」
可說是清末臺灣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的歷史見證
※從物產運輸到航運
台灣經濟源自與中國大陸沿海地域的航運貿易,海運初期運輸工具先以中式帆船
(戒克船)為主,進口台灣島民所需的日用品。
展示:茶車、茶包 當時茶品外銷也是貿易重要的一環
展示品均請物觸摸唷!! 白雪只是擺姿勢並沒有觸摸到唷! (叮嚀)
※ 日治初期的「命令航路」
日本領台後,打破英商得忌利士洋行寡問台灣航路的局面,於1896年(明治29年)4月
由台灣總督府民政局以總督署名命令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正式開設神戶至基隆線
此外,由於對「台灣與中國大陸沿海航路網」的開設相當重視,在1986年間往返台日之
間每月三班的定期航線,可視為命令航線之始。
( 以上內文部份摘自特展資料 )
得忌利士洋修復工程模型
※ 古蹟修復照片有可看到少見的倉庫木架構 附加連結給有興趣的人參考:
淡水遊玩新景點!英商得忌利士洋行風華再現、淡水一日遊新選:中正藝術街段
{文化資產與再利用}
依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使用分類,淡水擁有寺廟、宅第、關塞、衙署、書院、碑碣
教堂、墓葬、橋樑、其他等其計10分類。以一個小市鎮能保有最多樣性的古蹟種
類的地方,實屬不易,其數量是台灣古蹟最多的行政區之一
得忌利士洋行雖然經歷了數個時代變遷與改建,但本建物可說是台灣清末洋行建
築研究的罕見案例。其存在是淡水區烽火段過去洋行林立的歷史證明,同時也蘊涵
著各時期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及時代背景與人文記憶..
( 以上內文部份摘自特展資料 )
當時視聽室播放著小畢的故事 與神ちゃん稍看了一會兒才離開
午後的淡水天氣變的好轉 得忌利士洋行參觀的人也變多了起來
館內展區不算大 很幸運在人少時能仔細的逛完整個復舊特展
落落長的得忌利士洋行開箱文就到此停筆了
其實大家可以看看照片文字部份可以乎略沒關係
在淡水慢慢有許多古蹟被保存被修護 讓歷史的軌跡也逐漸變得完整
若到淡水老街來散步 吃飽阿給買完蝦餅、鐵蛋伴手禮 或是搭完遊河船後
不要忘了到中正路後端新打造的淡水藝術大街晃晃~ 將有許多驚喜等著你唷!!
以上。記錄分享
/
得忌利士洋行 Douglas Lapraik & Co.
展覽: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展覽時間:102年3月23日~10月27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9:30~17:00;週六、週日9:30~18:00
(每個月第一個週一休館)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號
詳情請電:(02)2629-9522